作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倚仗学科优势,依托国际化都市上海,始终将“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创新竞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其中创新竞赛既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效果的有效检验。
数学建模竞赛是最重要的大学生创新竞赛之一。因其不受学科限制,问题广泛开放,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而广受大学生的欢迎。近年来,学校对各类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校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日益提高,数学建模社的各类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今年1月25日举行的2019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我校共有69支队伍共207名学生参赛,最终获得Meritorious(一等奖)2项,Honorable Mention(二等奖)6项,Successful Participant(三等奖)44项。成绩固然重要,但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赛前准备和参赛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提升。
一、工程素质的培养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竞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组织并主办。今年的竞赛包括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共6个开放性问题,涵盖了连续型、离散型、数据分析和运筹学、环境科学及政策研究等6大类问题。参赛队需要从6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并在4天时间里给出该问题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并撰写一篇英文论文。MCM/ICM考查的是参赛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领域和交叉学科问题以及英文论文写作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个大学生在四天时间里对一个复杂问题给出一套相对合理的数学化解决方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外,还要具有很强的信息搜集、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论文写作等能力以及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与意志。
三、开拓国际视野
MCM/ICM是面向全世界大学生的建模赛事,很多问题也是国际性的。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支队伍参赛。其中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队伍。赛事的国际化,问题的国际化和队伍的国际化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化的竞技舞台,参赛经历不仅仅是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和信心的提升。
四、精心组织,保障竞赛
近几年,我校参加美赛的队伍逐年增加,从之前的几支、十几支发展到今年的69支队伍。由于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来自不同学院且人数众多,为更好地组织同学参赛,今年我们由数学建模社负责统一报名。从去年11月开始组织报名,安排指导教师,开展赛前指导等活动。
拿到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努力、坚持和协作换来的证书上不仅是成绩,更有能力、信心和素质的提升。一次参赛,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