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

发布者:周春宇发布时间:2021-07-27浏览次数:133

理学院研究生组编                                  2021710

20215-6月,研究生代表组于理学院120会议室、一楼报告厅、二楼会议室,国际合作大楼一楼报告厅多次开展院系研究生教育小组研讨。学院院长宇振盛、党委副书记李凡以及各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近80余名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会上,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就对学校及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展开了深入讨论。

师资队伍方面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培养高水平博士导师师资队伍,构建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针对第一年单独授课的青年教师,最好能够安排1-2名相关领域的教授进行相应的跟踪指导,包括但不限于每一个月至少随堂听课一次,每一个月亲自指导备课等,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

3.协调师资问题,建议导师加强指导,增强师生交流,可酌情减少带生数量,如每届带2-3个学生,避免因带学生多而指导不到位、不规范、不精细。

研究生培养方面

  • 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课除却期末考核,更应该注重平时的各种考量如作业、期中考核等,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以确保学生专业知识过硬。

2.完善研究生评价体制,研究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不应该单纯以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来评价。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论文质量,特别是要以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前者是可以规范管理,而后者反映研究生质量的核心。

3. 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双向评价机制,辅导员作为第三方可以及时了解师生交流沟通情况,尽早介入;同时,对于连续多年多人评价不合格的导师限制其招生资格和招生名额。

4.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应该要以学生为本,以务实为本,鼓励发言,定期交流思想,听取学生意见,同时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拒绝形式主义

  • 学生培养

1.限制研究生培养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弹性学制,根据国外硕士学制1-2年的经验,采用2-6年的学制方案或不设置最低毕业年限,答辩根据毕业标准进行条件判断,鼓励有产出、有能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便尽早投入博士深造。

2.建立、健全导师双选政策体系,如在开学后建立一定时间学生、导师磨合期,在充分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和内容后师生双选;也可不设置固定导师制,改行团体导师制,由研究生本人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自主选择2-5名研究生导师(不需一选即定,在研究生个人毕业学位论文归档之前都可动态变化)

3.研究生教育在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从而能够实行分流制度,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4.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会做人,提高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以及拓宽合作领域,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能力,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

5.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要均衡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科研文献的阅读,不能只重视科研,强调对于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研究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关键。

6.建议划分明确学硕和专硕的培养目标,区分学硕、专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其中专硕应以实习为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7.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对于真正有志于科研的同学,学校可以尽可能提供好的科研氛围,开设学术交流会,定期交流科研经验,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等等;对于目标为就业的同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论文科研要求,预留实习时间,提升实践能力。

8.明确科研内容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联系,将科研教学转变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实际需求而非功利性毕业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选课制度

1.研一新生选课前进行充分指导,考虑学生需求,如导师组织集体选课、开设课程介绍会或发放课程内容宣传折页等,完善课表(除提供任课老师和课时安排等,增加课程简介、教材、考核要求等),以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且对以后的科研有帮助的课程。

2.修改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合理设定学分机制,结合学生自身研究方向,合理制定学分要求;除课程学位分外,其他学分可以有课题组自行安排和考核,放宽选课限制,促进课堂和科研有机结合。

3.不强制学分限制,学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修相关课程和必修的政治类课程,提早展开科研而不浪费时间;适当减少跨专业选课学分限制,增加艺术体育类的公共选修课。

4.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结合课程安排、论文科研设置,细化到研究生各阶段,直观了解科研推进进度,使得课程学习更有目标性,促进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5.硕士生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研究生层次的特点,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建议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丰富研究生课程类型,多开设与研究生自身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开设有关学术分析方法和科研开展具体方法的课程或讲座,增设实践课程、有助论文写作的课程。

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比如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

2.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理论创新和质疑知识的能力。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有难度的课程建议老师主讲,较容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主讲等。高校导师应尊重研究生主体地位,主动和研究生互动,及时解决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提高研究生学习效率。导师需要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海量教育资源,扩展研究生知识面,增加研究生知识储备。导师可以设计微课,让研究生随时随地学习,摆脱课堂教学限制,提高研究生学习效果

4.均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占比,强调重视研究生教育;建立健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5.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高校导师需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将行业需求设置为人才培养标准,把行业新技术、新流程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6.应当加强课程设置、课程规划,多一些实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尽量减少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增加同科研息息相关的课程,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实现有所需,有所学。

7.对于难度较高的课程,建议老师通过课后练习、答疑辅导、小组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有个自我评价,以便更好地分配课余时间。

科研方面

1.组织邀请学术界有名教授开展针对专业学习的讲座,或与其他科研机构多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增长见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多平台发布相关讲座或会议信息。

2.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包括同一专业不同领域的定期交流会,跨专业的交流讨论组,活跃学术氛围,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组织不同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增加见识和专业知识,增进同学交流。

3.加强科研政策解读讲座,如读博政策等开展科普讲座、期刊论文选择讲座,帮助学生更为迅速了解硕博连读、申请考核、联系导师以及论文发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4.组织跨校学术交流活动,设立专项资金,定期开展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走出去,吸引兄弟院校走进来。

5.加强科研方法学习与讨论活动,分层分类开展指导工作,研一加强科研基础方法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新生的错误学习方法,帮助培养学术研究习惯;研二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开设一些学长学姐的讲座,分享写论文的经验和导师相处沟通的经验等等。

6.优化学习环境,尤其是科研设施,增强科研设备的建设,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优化实验环境,区分学习区域与实验区域,给科研者提供安全工作的平台。

7.开放多元化科研文献查询平台,做到数据资源共享

8.建立多功能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

毕业要求方面

希望降低SCI论文要求,减轻科研和毕业压力;发SCI论文不应该作为毕业要求之一;关于毕业的门槛设置,做理论的和做应用的不应该为单一标准。

奖勤助贷方面

1.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激励广大研究生潜心科研;提升研究生奖助水平,加大对硕士研究生资金扶持力度。

2.建议国家部门和学校给每位研究生一笔固定的由研究生个人自主支配的研究经费,经费由学校进行监管,只能公对公转账,研究生在读期间都可以使用这笔经费,让研究生自主进行研究,学校须提供实验条件,研究生使用超出计划研究经费的部分由研究生个人负责联系相应导师或相关部门机构或个人去争取获得。

3.充分考虑联合培养学生的需求,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减少无稳定收入学生群体的经济压力,提供路费及住宿补贴。

生活学习方面

1.完善南校区设施建设,营造便利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楼教学环境(如空调、黑板、硬件配置等)、生活教学区域(增设打印机、免费饮水机),增加实验室、自习室数量,增加体育运动场所。增设图书馆、体育馆(体育馆包含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快递收发点,实验楼安装自动售卖机,方便南校区学生的日常生活。

2.细化实验楼的管理制度,合理分配人员座位和学科安排; 完善分配宿舍方案,如同导师学生安排为一间;

3.提升南校宿舍环境质量,提高宿舍隔音效果;建议彻底翻新,避免宿舍施工、漏水频繁的现象;宿舍楼洗澡的帘子建议三个月换一次,不要一年才换,三个月就已经有霉点了;增设阳台晒衣设计,增设宿舍内洗浴设施,安装电梯,制定合理的住宿收费标准;增加洗衣机、洗澡间,延长热水供应时间。

4.建议课程安排中增加午休时间;建议修改室内体育场预约时间为工作时间;

5.对于联培学生,因为上课和实验地点较远,希望在南校区提供固定的学习位置,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6.多开展各种安全纪律教育活动。

7.建议研究生教育均衡学习与生活,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如开展实践类活动,扩展思维;多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吃苦能力;开展文体活动,注重全面发展;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增进院系学生联系。

8.建议开设校园广播,早中午播放音乐或转播新闻,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

9.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如加强流浪猫狗管理、增加安全教育类主题活动等。

思想教育方面

1.党员教育:提升思政表现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占比,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出台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针对研究生党员履职尽责、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考核,可每半年或者每年年底结合开展考核,提升研究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以此提升对其他研究生的引领和带头作用。

2.心理工作:增设一些心理讲座,讲座以讲解如何缓解压力;导师应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校应提供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在研究生生涯早期,就必须开始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充分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在研究生群体中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研究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3.思想工作: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做好研究生阶段规划工作;与导师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导师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注,不应有偏薄之心,导师要树立全面育人意识,多与学生沟通,关心一下生活和心理方面;辅导员要增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及时疏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出现的。

就业实习方面

1.学校的课程开设应该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研究生中有人想继续深造,有人想毕业工作,那么课程应该涵盖一些实用知识,针对学科不同,教授实践知识。

2.建议增加些有关择业就业的讲座,开设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多设置就业技能大赛及指导培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全面发展,开设针对专业的就业答疑指导讲座,加强行业认知教育

3.数学专业就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数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更应注重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无论是开设的课程还是科研项目能够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对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认识

4.专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条件不匹配,有较大差别,如许多招聘要求会使用各种软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建模经验等,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不精通。建议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合作,开设相关培训班。

5.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均衡科研与就业需求,不能只重科研,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尤其是数学专业需要提供更多教师岗位的实习机会

6.因为毕业论文的压力,导致没时间出去实习,就业不理想;希望学校学院以及研究生导师们对想要就业的同学多点理解,平衡科研与就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基础学科能够多提供一些教师方面的实习岗位),拓宽我们的就业渠道,提高我们的职业教育

7.学生缺少实习技能,学习的方向偏理论,实操性的技术基本为零,对于企业公司创造不出价值。因此希望多与企业联合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实践处理相关项目任务,学习到适合工作的技能


(本组简报由工作人员整理,以上发言观点系现场记录以及研究生代表撰写,部分内容未经本人确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