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级理学院本科生培养计划

发布者:张栋邦发布时间:2018-04-13浏览次数:2139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代码:2201
制定:章国庆 审核:贾高 审批:孙跃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扎实的数学基础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掌握数学科学、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运用数学知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来自金融数学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财经类金融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并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方法、计算机和数学金融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和金融两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从事教育、信息技术、经济管理、金融、保险、证券等业务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以及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十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数学与: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深刻的概观;

2.数学思维能力:可以用概念性、分析和逻辑的方式思考,有抽象的能力并能够识别和类别;

3.数学建模能力:对数学建模的重要性有着广泛的理解。能够对数学问题、数学金融问题创建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解决有自我选择能力;

4.金融知识: 掌握基本的金融科学术语与概念

5.问题分析:能够识别与数学、金融相关的问题,分析与评估其可解性;掌握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6.科学工作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工作能力。尤其能制定数学假设和了解利用数学手段去解决数学金融问题等的方法;2.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用概念性、分析和逻辑的方式思考,有抽象的能力并能够识别和类别;

7.使用现代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软件(工具软件和数学、金融专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编程和分析的能力;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作中理解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与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工作;

10.沟通:能够就复杂数学和金融问题与同行以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适应发展和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的能力;

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

三、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实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微观与宏观经济学。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六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共164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学生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修满43.5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应在理学类学科基础课程中修满60学分。

()专业课程( 54.5学分)

()任选课程(6学分)

应用物理学

专业代码: 2202
制定:王小平 审核:贾高 审批:孙跃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及科学素养,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既可在物理学领域,也可在材料、光学工程及半导体等相关科技领域继续深造或在以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满足以下的条件:

1.物理学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半导体物理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理学及半导体发光方面的一些问题。

3. 科学工作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地分析和研究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存在的一些物理问题。

4.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物理学的学习中。

5.物理学应用能力:能够基于物理学原理对较复杂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机理分析、实验手段选择、实验数据获取、实验数据的处理、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具体物理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手段、资源及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7.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物理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够就复杂物理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除满足以上条件外,本专业毕业生还须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

三、核心课程

力学B、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发光学与发光材料、电动力学(双语)、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A、导波光学基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六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共164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学生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修满43.5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应在理学类学科基础课程中修满60学分。

(三)专业课程( 54.5学分)

()任选课程(6学分)

应用化学

专业代码:2203
制定:常海洲 审核:贾高 审批:孙跃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及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受到应用研究、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综合训练,能适应化学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化学人才;适宜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化工、材料、医药、轻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化学知识:系统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具有扎实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材料化学、波谱分析、结构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

2.数理知识: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程科学技术知识:初步掌握工程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

4.题分析:能够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相关文献研究,学会识别、表达和分析研究对象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5.科学工作能力:接受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及科学实验方法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对结果归纳、分析的能力,具备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技能,具有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形成较好的学术素养;

6.使用现代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相关软件的应用,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自觉改善涉及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作中理解和遵守化工职业道德规范;

8.个人与团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交往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工作,具有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沟通:能够就涉及化学的相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具备适应发展和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的能力。

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

三、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波谱分析、结构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材料化学

四、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六年)。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共164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学生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修满43.5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

学生应在理学类学科基础课程中修满60学分。

()专业课程(54.5学分)

()任选课程(6学分)

附表一: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认识世界、训练多种思维方式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均需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其授课时间安排以第一学年为主,个别课程会延续至第七学期。

注:
1.“英语类”通识教育课程修读办法:
(1)非外语类专业学生“英语类”通识教育课程分I和II两个课程组。课程组I分为英语基础课程;课程组II为英语拓展课程,分为:A(语言技能)、B(科技翻译)、C(文学文化)和D(商务经贸)四个方向。两个课程组的总学分为12。学生须读完课程组I中的“学术英语读写”课程后,才可进入课程组II的选读。
(2)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入学时进行英语分级考试,根据分级考试成绩按3个学习起点进行课程修读。3个学习起点为:“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交互实用英语”和“交互综合英语”。
- 学习起点为“大学英语(1)”的学生须在1-4学期按照“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交互实用英语”、“交互综合英语”的顺序修读,不得自行跳读;
- 学习起点为“大学英语(2)”的学生须在1-3学期按照“大学英语(2)”、“交互实用英语”和“交互综合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读写”的顺序修读,不得自行跳读;
- 学习起点为“交互实用英语”的学生须在1-2学期按照“交互实用英语”和“交互综合英语”、“学术英语读写”的顺序修读,不得自行跳读;学生在修读课程组I的学分超出6学分时,多余的学分可认定为课程组II的学分。
(3)外语专业(英语、日语、德语)和中外合作专业学生无“大学英语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要求。
2.“计算机基础类”通识教育课程修读办法:
(1)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医学专业学生修读课程组I。
(2)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修读课程组II。
3.“人文素养类”通识教育课程修、免要求:
(1)“人文素养类”课程要求学分为6学分;
(2)工学类、理学类专业免“工程技术类”课程2学分要求;
(3)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免“经济管理类”课程2学分要求;
(4)文学类专业免“人文社科类”课程2学分要求;
(5)艺术类专业免“音乐类”或“美术类”课程2学分要求;

附表二:理学类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本科专业所在学科宽厚的知识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打下学生日后学业发展所需的理论基石;“学科基础课程”按学校划分的学科大类设置(参见内文及各本科专业计划中的指定归属),以基础性和公共性兼顾为设置原则,实现同一学科大类中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互通交叉;其授课时间安排以第二学年为主,个别课程有前伸至第一学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