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的高质量发展 理科应该有所为

发布者:姜珍珍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3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报告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等内容,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说,发展高等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学校校情的,适应大势、形势和趋势的发展,我们要变革教育质量观,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把学校事业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划,放到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思考,坚持“四个面向”,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

1.关键词一:特色

高等教育已由外延式扩张转型为内涵式发展,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育人为本、质量为先”。上海理工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在缺乏空间优势、资源优势的境况下,尤其要以特色来达成质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高举“卓越工程教育”大旗,根植人民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深耕某一个领域或环节,用“一指禅”功夫打造品牌、彰显品质。

2.关键词二:融合

融合是上理工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意味着内部打破壁垒、资源开放共享,对外开门办学、谋求合作共赢,它包括(1)线上线下融合:在信息化时代,重塑教学模式,掀起学习革命,学习为重,以学定教;(2)学科融合:破除领域意识,以跨学科研究撬动原始创新,在学科交叉处开创新蓝海;(3)科教融合:将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将优质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促进科研与教学互补互促;(4)产教融合: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良好格局。

3.关键词三:集约

树立“全校一盘棋”理念,凝聚“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共建共享的共识,加快基础建设,优化办学空间,改革体制机制,加强资源统筹,促进优化配置,以信息化建设提效率,向管理服务要效能,以有限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实际效益。特别要夯实校园新基建底座,以数据采集、标准制定、数据共享、数据管理等为着力点,加快数字化治理步伐,用智慧校园建设倒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二、培育质量文化,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质量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全体师生为实现学校的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追求和自觉遵守的共同质量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习惯和物质环境等的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质量的根本要求,大学质量文化需要根本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育质量文化,就是要将质量为先、追求卓越的理念内化为师生的价值取向、文化品质、精神追求和自觉行为。培育质量文化需要对于质量目的和方向的持之以恒的坚守和一以贯之的实践,把质量行动落细落小落实。

三、论“理”与“工”的关系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今天我要交流的主题是理科如何更好的支撑工科的发展也是基于学校的具体校情来讲。目前学校工科专业大约占比60%,而理科基本上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事实上,理科包含的范围是更广的,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是理科专业。

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谈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构时明确说过,自然科学是要认识自然界、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因而自然科学可以有三个层次:基础科学主要承担认识世界的任务,而工程技术(他将各种工程,如土木工程、航空工程等包含在这个层次)是要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科学则介于其间,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这里基础科学处于上游地位,工程技术要依靠基础科学认识的原理、规律和理论,因此“工”里天然含有“理”的成分是不言而喻的。

四、理科支撑工科发展的路径

1. 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一个系统的设计,从学校层面,这些年,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搞得如火如荼,学校医工交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对于理科,我们也有一个清晰的地位,比如交叉理科,应用理科?工科做强,理科做实,文科做精?

2. 教师队伍建设和理念转变。从每次参加学校的人才引进面试可以看出,数学、物理方面毕业的不少优秀人才在光电学院、管理学院出现的不在少数。学院也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来吸引他们到理学院来?不少老师可能还存在一些观点,比如学控制的不是纯数学,我想这样的观念得转变,我们要广纳人才,特别是具有工科背景、企业背景的人才,目前来看,我们基本没有,谈何支撑工科发展呢?

3. 课程与教学内容更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经讲过一句话,说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没有课程,人才培养质量讲多少理念、讲多少理论最终都落不到学生的身上,没有老师的参与,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教学质量那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理科支撑工科发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得有所改变。举例来说,数学建模这门课,有不少现成的教材,但是在我们具体授课过程中,是不是可以针对我们学校不同工科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在授课内容上有所创新,再比如线性代数,大家都知道线性方程组,而在工科专业中,线性方程组也有很重要的应用,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结合一下实际的案例进行讲授?比如举办一个工科线性代数之讨论。

4. 科学研究与交流。数学物理特别是数学要更多倾向于应用型的研究,我们这里很多搞算法的,也有很多搞类似于传染病模型等研究的,那么近几年疫情肆虐,我们这里有没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相关的决策咨询报告?应用数学之用体现在哪里值得我们思考。


理学院院长 宇振盛

(摘自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