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两岸文化与科技,乘奈米世界的暑期班车

发布者:费洋发布时间:2014-09-01浏览次数:144

纳两岸文化与科技,乘奈米世界的暑期班车

为了加强海峡两岸纳米(奈米)科技和纳米科普间的交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精神,在台湾宜兰大学建议下,在校研究生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等关心下,为期11天的两岸纳米科技与科普论坛和研究生暑期研修班成功举办。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台湾宜兰大学纳米中心、上海大学纳米中心共同举办,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台湾宜兰大学及上海大学的40余位师生参加了研修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实验与研究、参观交流、学术沙龙、专题研讨、素质拓展等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术氛围。

聆听名师讲座,遨游于纳米知识的海洋

此次纳米科技暑期研修班的导师主要包括:台湾宜兰大学纳米中心主任陈辉煌教授、上海大学纳米中心主任上海市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施利毅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张淑平教授、黄明贤教授、宜兰大学杨屹沛助理教授、上海大学张剑平、张登松等近10位教授,这些老师均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有自己的造诣,并且他们讲课生动、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可以轻松地掌握纳米科技的基础内容并且快速的了解洞察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前沿。

虽然教室之外是夏日炎炎,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求知若渴的聆听老师讲课,暑期班中有些同学是没有接触过纳米科技领域的,但由于老师们深入浅出、科普式的讲课方式,所以经常会听到这些同学说“听课完全没有障碍,完全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是一步步加深的”。

动手实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暑期班的来自三所高校的同学融合在一起分为五个小组,参与到纳米生物薄膜制备、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及光电转换性能、TiO2多空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多尺度复合高性能塑料母粒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等五个专题实验。实验中,每个小组都出色的完成了各自的实验,实验过程让三个学校的同学由陌生变得熟悉,大家相互帮助、学习,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纳米科技研究的了解。

参观学习,让视野更开阔

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主办方安排了一些课外参观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参观了上海博物馆、杨浦区城市规划中心、中国(上海)创业实训基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场所。来自台湾的师生们深切感受了上海的飞速发展。同时,师生一同走进了上海理工大学实验室、校史馆、沪江国际文化园等,两岸师生一起见证了上海理工大学的新面貌。

联情联谊联志,以纳米的精细认真学习交流

在学习之余,同学们组织策划师生联谊互动活动。个人才艺展示和文艺表演,手工编织中国结、上海理工大学校徽等活动,展示新一代上理研究生的精神风貌。趣味横生的游戏也让两岸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此次纳米科技研究生暑期研修班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作为前沿科学的纳米科学与技术。也拓展了研究生的视野,加强了沪台两地三校间的合作交流。师生们也期待宜兰大学承办下一届纳米科技研究生暑期研修班。


众多专家学者授课

参观实验室、校史馆

丰富的校外参观及联谊活动

供稿:理学院化学系  编辑:张洪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