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在中国蔓延。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不少影响。目前疫情正处于防控稳定期,为贯彻落实校党委和研究生院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的要求,理学院遵循“抗疫坚守不掉队,工作开展不掉线”,学院院长、书记亲自部署,化学系导师和他们的研究生们,相隔千里无线牵,教学相长不停步。
疫情下的研究生线上教学
王世革副教授虽然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但王教授仍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雨课堂、Welink、微信、QQ等,开展远程指导,每周定时开展线上组会,讨论研究生工作进展汇报,布置任务,及时反馈。
本着停学不停研的原则,王教授要求其研究生合理规划时间,积极投入到文献阅读中去,并每周安排学生进行文献总结报告。针对尚未开展系统科研工作的低年级研究生,王教授则安排他们多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所属研究方向的前沿信息,为将来确定研究课题做准备。在王教授的指导下,高年级研究生积极撰写论文,并先后完成了多篇论文的投稿和修订。在整个环节中,无论是信息检索、数据处理、软件使用,还是论文的写作等环节,研究生们都得到了系统训练。
研究生们正在进行小组讨论
病毒隔离不了导师与研究生们的“见面”
由于疫情,我们彼此被隔在校园外,可“理生们”却和他们的导师天天彼此记挂、周周互动联系,郭宁副教授这样与他的学生这样做:
1、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尽快转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作为导师,郭教授经常在QQ群里面发布一些科学研究的新热点和新文献,引导大家从关注疫情到关注科学研究问题。针对研究生长期在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郭教授还及时把一些知名公众号上心理健康调节方面的建议发给自己的研究生们,指导大家克服恐慌心理,尽快转入正常的学习工作中。
2、与同学们网络同步,每周布置工作计划,严格督促完成
由于疫情影响,学生们暂时无法返校。作为导师,郭教授明确告知其学生,老师的手机随时在线,会及时回复大家的问题,及时解决大家学习上的问题。此外,郭教授明确师生责任,规定的各项学习纪律都严格执行——及时转达学校与学生有关的各项通知,明确时间节点;对于学生发送的邮件和信息,及时回复、不拖延;每周汇报布置任务的完成进度。
针对毕业研究生要找工作的问题,导师也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及时转发推送给有关学生,尽最大努力推荐自己的学生。
3、修改学生论文,针对共性问题,及时总结发布到群通知中,学生随时查看。
线上答辩
理学院依据学校发布的《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规范及要求(暂行)》,遵循“抗疫坚守不掉队,工作开展不掉线”,学院院长、书记亲自部署,组织协调学院各系第一批申请毕业研究生们的视频答辩。3月17日,化学系开展了10名硕士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会。
从未停止找工作的步伐
临近毕业,找工作是毕业生的一个重头戏。疫情下,原本属于应届毕业生最后黄金的“金三银四”求职期,也就此延后。
毕业生张震在秋招无果的情况下,及时了解国家为应届生求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在国家政策的鼓舞下,他多次参加线上求职,网络宣讲会、网络双选会、求职APP……抱着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决不放弃的态度,认真修改自己的简历,寻找秋招失败的原因。目前,他已经发现自己投了二十余家公司的简历,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另一位黄飞同学,因疫情寒假留校一直没有回家。这是他在学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难忘而不平凡。起初他心里就有点“惶惶”之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惶惶”之感便因学校强有力的防疫措施而开始慢慢消散。学习上,他在导师的监督之下,坚持每天看三篇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文献,每天再写一点小论文、看看网课和课外书,让自己的科研生活不至于那么“枯燥”。
当谈及此时的感受,导师们和研究生们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感恩有你(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所有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感谢学院领导们的有力支持!
化学系